首页  新闻动态  文化知识  网络文摘  生活时尚  娱乐休闲  健康频道  外语学习  软件教学  程序设计  独山图片  书店网站 
  健康频道 > 心理健康 > 正文
 

你的注意力能换钱?

来源:互联网 [2014-01-22]   浏览次数:431
    (文/洪朝贵)麦克·高德哈伯(Michael Goldhaber)所写的《注意力经济:网络的自然经济》详细说明了为什么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货币。如果以“注意”为核心,试图列举它与金钱之间或它与创意之间的关系,会发现诸如植入性营销(embedded marketing)、伪草根运动(astroturfing)、群众募资(crowdfunding)、群众外包(crowdsourcing)、自由软件与自由文化等等当红的网络现象,其实就是两两之间的“兑换”活动。而科莱·史基(Clay Shirky)所谈的“认知剩余”,其实就是扣除工作时间之后所剩下的“全民可用注意力总额”。

    “创意”与“金钱”之间的直接汇兑,就是“知识产权”一直要强调的概念。不过,因为这个概念与网络为敌——网络有利于他人窃取我的智慧财产——势必要节节败退。随着越来越多人觉醒,“位于长尾的我,干嘛要支持短头的政策”?智财权的概念(台湾法律中的概念,即大陆所说的“知识产权”)将逐渐被边缘化。

    注意力 v.s. 金钱
    一般正常的商业广告(例如购买搜寻关键词,或是脸书的24种广告选项),就是生产商花钱购买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事实上,任何成功的网络公司,其主要商业模式都是卖广告。另外,在日本与台湾这样高度工业化、人口密集的社会,实体广告的密度极高,是不是也代表着这类的国家正在从货币经济走向注意力经济呢?(请想象“贝壳货币年代过渡到金属货币年代”,贝壳贬值,金属升值的对应场景。)如果你仍旧认为“注意力经济”是一个可笑的概念,那么最好能够另外找到一个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一个令人惊艳的奇特思考案例是:四川航空提供免费接驳服务,却能赚入上亿人民币。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与本文相关的其中一项,就是四川航空看见别人没看见的重要资源/资产:既然本公司暂时掌握了坐在车上(多半没办法做正事的)乘客的注意力,那为什么不在两相情愿的前提之下,把他们的注意力卖给车商?

    但如果为了提高广告效果,而采取欺骗“注意力提供者”的手段,那就会引起公愤了。将广告以“植入”的方式误导读者,使人们以为读的是新闻,主流媒体这种风气让前中时记者黄哲斌自嘲“自认观念落伍告老还乡”,高调辞去工作。这引发传播学界“反收买、要新闻”的呼声,最后终于“促成修法”,禁止进行植入性营销(embedded marketing)。不过在商业界,“含有欺骗成份的花钱购买注意力”现象依旧存在——例如美丽湾新闻植入事件。而在学术界,教授采购期刊版面的疑云,则一直没有人出面处理。

    政府与大企业也发现网络强大的力量,所以并不以置入主流媒体为满。植入性营销如果发生在意见市场的长尾——例如博客与留言板——那就是“伪草根运动(astroturfing)”。网络水军颠覆舆论走向,让人以为是民意使然。只不过这里的“金钱与注意力”互换不那么直接。

    在这个年代,“媒体识读”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如果误信植入文、误信伪草根运动,你可能不只浪费了自己保贵的注意力资产,还被误导洗脑。(特别推荐辅仁大学大陈顺孝老师的高中生媒体识读讲义、黄哲斌先生的演讲稿还有我的《谣言止于搜寻》。)

    另一个“获取注意力之后,可以换得金钱”的最具代表性的现象,就是群众募资(crowdfunding),而最具代表性的网站,就是 Kickstarter 与 Indeigogo。我个人觉得最有兴趣、最想付钱给提案者的是“kickstarter modular robot”、“kickstarter modular phone”、“kickstarter Internet of things”所找到的诸多计划。当然,为了吸引最多人的注意力,其中绝大多数的项目都强调:伴随项目所研发的软件,将以自由软件授权方式释出。不过上面还有很多影片/音乐等等无关科技的项目——例如最终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纪录片Inocente(推荐访谈中译)。

    注意力 vs 创意
    我在多年前解释“作品要创用CC释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的时候,就已指出:分享创意,可以换取注意力。提出“开放原始码”一词的埃里·克雷蒙德 (Eric S. Raymond)指出:在富足的社会里,分享礼物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大约也是这个意思。除了自由软件界之外,还有许多分享音乐/音效、画作、相片的社群或网站。

    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吸引大众注意力,可以获得创意”正好描述了群众外包 (crowdsourcing) 现象。维基百科跟OpenStreetMap 都提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愿景,于是大家开始贡献创意。直接征求创意的 OpenIdeo 跟 InnoCentive 更是 众多群众外包案例当中的代表典范。

    这两个方向也不能说是相反,只是有些项目比较适合从“创作者”的观点来理解,另一些项目则比较适合从“提案者”的观点来理解。当你换个观点来理解上述项目时,会发现:重要的自由软件计划也会吸引来程序高手(所以也算是群众外包);维基百科里,频繁贡献的一些人也很受尊重(所以也算是“分享创意,换取注意力”)。翻译各国博客文章的全球之声好像从两个观点去看都很合适。

    注意力 vs 隐私
    顺带一提的是另一个重要的趋势:网络时代隐私的流失。两年前已经写过“注意力匮乏”之下的隐私流失一文,从“注意力稀”的观点解释隐私流失的原因:
为了争取别人有限的注意力,我们有意识地出卖自己的隐私;
因为自己的注意力濒临破产,导致自己的隐私无意识地流失。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姐姐兰迪(Randi)不满私人相片被转贴,更说明了脸书隐私设定规则的复杂。再加上脸书隐私规则日趋宽松,一般人根本不可能随时注意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更别提每遇政策改变就回头更改旧数据的隐私设定。此外,在真正私密通讯场合,采用具有加密功能的自由软件是终极解;不过这太麻烦了(浪费好多注意力),所以一般人的隐私越来越不安全。

    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我们的隐私越来越不保。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视注意力为个人/企业/社会的重要资产
    如果注意力经济真的是网络时代最重要的经济现象,那么“注意力”就是一种极重要的资产。不过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资产包含着完全不同的两大区块:上面谈的,多半是 “我的名声”,也就是存放在别人脑海里的印象/ 别人对我的注意力。“隐私”一段中2所谈的,则是“我自己有限的注意力”。如果“扎克伯格定律(Zuckerberg’s Law)”(每年网友所分享的讯息将会是前一年的2倍)是真的,如果你在网上从来就只加不删朋友,那么你真的应该开始思考如何像我一样删减朋友, 避免注意力破产。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如何善用大众整体有限的注意力,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扣除工作时间之后所剩下的“全民可用注意力总额”正是 科莱·史基在下班时间扭转未来一书当中所说的认知剩余。如果高德哈伯所说的“注意力经济势将取代工业时代的货币经济”是事实,那么一个洞视网络现象、有远见的社会,不应该再迷信即将过时的金钱经济指标。(请再次想象“贝壳货币年代过渡到金属货币年代”,贝壳贬值,金属升值的对应场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追求的,变成是:
    在既有的金钱/工作体制下,有许多工作量除了产生表格与数字绩效之外,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如何减少员工浪费在这上面的注意力?
    用什么机制鼓励那些被释放出来的注意力(失业者、无薪假者、工时减少者)把他们的认知剩余投入真正能够改进社会(同时能够顺便协助企业组织自身提升形象)的活动?
不见得只有总统才有能力做这两件事。例如从大学到小学的各级校长,他们所掌握的(内是师生/外是社会)注意力资源,让他们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即使只是一家小公司,如果改以注意力经济的角度思考,可能自身都会受益。不要忘记:我们身处于一个“位于长尾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位‘产销合一者(prosumer)’的顺网络者昌,逆网络者亡”的有趣年代。

    如果您同意网络世界将无可避免地变成生活的重要部分,那么我们最好选择一个能够自然符合这个世界的经济定律。这部新的定律和旧的经济学者所教的,或是“信息年代”所带来的想象,极不相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今日的稀有财富——也就是注意力。注意力经济有它自己一套财富原则,有它自己一套阶级区分——明星v.s.粉丝——以及它自己的一套财产原则。这一切都将令它与工业时代的货币经济格格不入;却又势将取代工业时代的货币经济。最能够适应这个新典范的人,将是最成功的人。
    — 麦克·高德哈伯


>>上篇:揭秘方向感差的女性更容易出轨
>>下篇:已经没有了
 
 
版权所有:独山在线 copyright ©2007-2024 www.dush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或链接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旨在宣传独山,如有侵犯请和我们联系,经查实将及时删除! 工信部备案:黔ICP备070012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