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情绪不佳是很多疾病的催化剂,不但对大脑,对整个身心健康都很不利。学会调节情绪、化解压力,设法把工作变得有趣些,这比吃任何保健品、补品都有益于大脑健康。
长期加班真的会脑残吗?专家称,从理论上来看,人脑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可以越用越“溜”。只要所做的事情是自己感兴趣或有认同感、成 就感,心情舒畅、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即使是长期加班,不但不易损脑,反而有可能激发出更大的脑潜能;而若长期顶着压力被迫加班,处于情绪低落、不情愿甚至 厌烦的状态下,不但对大脑,对整个身心健康都不利。
“我就几乎天天都在加班。有时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张世忠坦言自己便属于“长期加班族”。他给病人动颅脑手术,经常在手术室里一待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下班回家还处于“待命”状态,病人若情况不稳定,就得马上回医院去。
“但如果当天的手术做得很成功,回到家我仍会觉得神清气爽,疲劳也就一扫而光了。”张世忠笑言,虽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工作中出现脑子 “断片”或“短路”的现象还是可以尽量通过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有效地化解压力来避免的。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想方设法把工作变得有趣些,有条件的可适当选些 有成就感、认同感的工作来挑战自我,这比吃任何保健品、补品都有益于大脑。
“当然,用脑也要有"度"。”张世忠提醒说,虽说脑子可越用越灵活,但也要有张有弛,避免长期不间歇的脑力劳动,尤其在不良情绪下有压力的工作会导致体内多种神经递质及内分泌因子异常,如在一些白领族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就是如此。长期睡眠质量差又会加重抑郁情绪,最终也会损伤脑部细胞。
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不少上班族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工作忙起来,一天到晚待在密闭的空调房里,连吃饭都是外卖送上楼,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下来,感觉头昏脑涨、工作效率越来越低,怀疑自己是否脑部缺氧了?
“其实,密闭的环境中空气负离子少,对大脑乃至全身的代谢都会有影响。”张世忠指出,长期加班的人很多经常待在流通性相对较差的室内环境中,虽 然不少空调有循环换气系统,缺氧倒还不至于,可空气中的负离子确实相对较少负离子又称作“空气维生素”,负离子可使脑组织的氧化过程力度加强,使脑组织获 得更多的氧。同时负离子对心脑血管有扩张作用,舒缓动脉血管痉挛,增加血中氧含量,这样就可使大脑皮层功能及活力加强,精神振奋,工作效率提高。另外,待 在室内经常接触电脑、靠近各种电器,受低频噪音的干扰,每天待的时间太长,长此以往对神经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他提醒长期加班族不要一天到晚都待在室内,上、中、下午都可以见缝插针到室外走一走。如果附近有公园、小湖、小溪等负离子比较充足的场所,可在办公室里备双跑鞋,每天抽空到户外环境好的地方跑上几圈,让身心得到放松再回去工作。
专家观点:加班未必“脑残” 情绪不良更伤身
上述相关调查得出“长期加班压力过大,大脑容易受损”的结论,与平时人们熟知的“脑子不用则退,越用越溜”观点相反,该如何解释?
“说长期加班易导致脑损伤,是在偷换概念。实际上,顶着压力、不情愿干活产生的负面情绪才是导致脑子"断片"或"短路"的主要原因。”南方医科 大学珠江医院张世忠教授指出,人脑不像电脑光盘有固定的容量,一旦刻满了内存就不够用。相反,大脑的潜力很大。从理论上来讲,人脑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确实 可以越用越灵活。
其实,只要保证有规律的作息,让大脑每天都有一段充分的休息,在这样的前提下,做自己感兴趣或有认同感、成就感的事情心情自然舒畅,即使是长期 加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不但不易损脑,反而有可能激发出更大的脑潜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每天工作繁忙却仍神采奕奕不觉疲惫的原因。相反,如果长 期顶着压力被迫加班,处于情绪低落、不情愿甚至厌烦、悲观的状态下,大脑中会释放出自由基以及有害的因子,不同程度地损害到脑细胞。
“而报道中提出的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并不是脑细胞受损的重要原因。其实,长期情绪不佳,才是很多疾病的催化剂,不但对大脑,对整个身心健康都很不利。”张世忠补充道。
醒脑提示:抽烟喝酒是下策毛巾热敷见效快
能不加班、少加班就把工作做完做好,当然是最理想的。但遇到不得不加班又精神不济、脑子不太灵光的时候怎么办?有不少男士会点上一根烟,甚至一 根接一根地续下去,把烟当成“醒脑剂”。而遇到手头的活做不完,明天还得继续起早贪黑地干,有的会叫上同事去泡吧,企图以酒精放松神经,回家能睡个好觉。
“下了班后买醉,这在工作压力大的日本人中很常见。”张世忠称,适当喝点酒倒还罢了,但长期喝酒过量会造成脑损伤,不值得提倡;同样,经常抽烟也可能导致末梢神经痉挛,长期也可能会伤害到大脑。虽然这些伤害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但也不得不防。
张世忠建议,加班族可常在办公室里备一条毛巾,必要时用热毛巾敷一敷头面部,几分钟下来就会让人神清气爽。并配合适当的按摩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 环,这是他本人实践出来的最省钱又见效快的提神醒脑“窍门”。如果时间允许,再闭上双眼“眯”一小会儿,再投入到工作中,效率可能更高些。
|